阅读历史 |

分卷阅读155(1 / 2)

加入书签

尘的手。

叶如尘将两只小灰兔装进身侧的布兜,二人并肩朝前走去。

另一边已经没了野狗的身影,想必是畏惧他们撒腿逃了。

走着走着,两人遇到了一片半腰高枯枝,枝头处挂着一个个圆包,圆包咧着大嘴,吐出因成熟太久无人采摘而有些泛黄白色绒絮。

叶如尘眉梢一挑,这是,棉花?

“和木棉花有点像。”顾青辰凑近,抽出一丝棉絮捻了捻。

叶如尘突然笑了,开了几次小会和谢长观等人反复讨论引进什么经济作物,这不是现成的吗?

顾青辰如有所感,问道:“夫君对它有几分了解,可行吗?”

“再了解不过。”

叶如尘摘了两团棉花,拨开一瓣棉球,里面竟有七八粒种子。

棉花不但需要一颗颗去籽,还需要弹,又累又麻烦,相比短纤维棉花,百姓更擅长处理丝麻葛等纤维。

抽取葛藤和麻的纤维,可织成麻布和葛布,此外还有丝织品。

大燕的布料有富余,百姓穿衣蔽体不是问题,难得是如何保暖。

有条件的可用蚕丝被,比棉花还保暖,而一般人家则用芦絮和木棉絮填充被褥。

芦絮保暖性远比不上木棉,木棉树高大挺立,花红烈焰,观赏性高,用途也广,但却只在南方盛行。

叶如尘道:“木棉畏寒,不宜在北方生存,限于其生长习性,无法广泛推广。”

“嗯。”顾青辰颔首同意,“即便在南方也不是家家户户都能盖上木棉被,更不用说北方。”

北方的贫民百姓过冬,只能积攒芦絮、柳絮,利用动物毛发,甚至稻草做被子的填充物。

陇州偏西,位置还不算太靠北,冬天就已经很冷了,实在不敢想象最北边的日子如

何过。

叶如尘和夫郎讲,“再往北有火炕,砌成床榻模样,下面设置烟道,可供烧火取暖,吃饭睡觉都能在炕上。”

“像咱家的浴池一样?”

“聪明,那池子下的火道就是依着炕改动修建的。”

顾青辰若有所思,“法子是好,可对炭火的依赖性太大了。”

“炭火本就紧缺,穷苦人家过冬怕是不够,再没有足够保暖的衣物、被褥,那...”

顾青辰欲言又止,思绪回到全家被贬的那年寒冬,想到初见时叶如尘赠他的那条被子。

叶如尘伸手拢紧了顾青辰身上的披风,替他说完未尽之语。

“那,便是生不逢时,只能靠顽强又微弱的生命与自然抗争了。”

“炭火供应方面,很难再提升了,所以过冬的重点只能放在填充物上。”

“可即便将南方的木棉大批量买入北方也不太行。北方多风,凛冽刺骨,木棉轻柔蓬松难以抵挡。”

叶如尘抬了抬手,轻笑,“而棉花厚重保暖,即可御寒纺织,又易大肆推广,正好合适。”

大燕是有棉布的,外族进贡而来,稀有到极少数达官贵人才有。

可这样的贵人都穿华丽的丝绸锦缎,所以棉布处于穷人用不起,贵人不稀罕的尴尬地位。

大燕地域环境与叶如尘前世国家所处查差不多,他记得,历史上棉花应该是从西北陆路、东南海陆两个方向传入中原,并且最先在南方推广。

而如今南方没一点动静,这也是为何叶如尘穿越来这么多年,从未见过棉花的原因。

面前这处的棉花不是凭空而来,该是通过鸟类从西域传来的,瞧这数量不算少,看来邻国就有种植。

或许已经传到了大燕边疆,可边界常年处于战备状态,外族时不时骚扰一下。

官员没心思关注棉花,百姓又不安定,吃饱才是大问题,哪里有功夫研究这些?

何况像棉花这种作物,处理麻烦,若没有官府的强制推行,农民缺乏种植经验和后续销路,是决不敢冒着饿肚子风险尝试的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